人们常说,中国有两座故宫,一座在北京,一座在台北。它们一脉相承,共同向世人展示着博大深厚的中华文明。台北故宫收藏着65万件艺术珍品,稀世无价,集四方之精粹,各方面水平空前绝后。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,到中国历代名家字画;从商周的铜器,到世上最精美罕见的瓷器,这批文物占了全中国文物精华相当大的比重。具有无可比拟且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,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、文化、宗教、艺术和民族思想最闪光的部分。
国宝迁台之中鼎号 这是人类战争史、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文物大迁徙,1948年12月22日,南京下关码头,中鼎号军舰,712箱,1949年1月3日,“海沪号”国宝3502箱,1949年1月30日,昆仑舰,1248箱……如此大规模的文物迁徙,如此周密的行动计划是怎样酝酿成熟的,又是谁在背后策划、操纵着这一切呢?让我们共同揭示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。
国宝迁台之海沪号与昆仑号 这是人类战争史、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文物大迁徙,1948年12月22日,南京下关码头,中鼎号军舰,712箱,1949年1月3日,“海沪号”国宝3502箱,1949年1月30日,昆仑舰,1248箱……如此大规模的文物迁徙,如此周密的行动计划是怎样酝酿成熟的,又是谁在背后策划、操纵着这一切呢?让我们共同揭示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。
国宝迁台之河南文物迁台 1949年8月23日,文物迁入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,并成立“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”,隶属于教育部,由杭立武部长兼任主任委员,并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觅地建筑库房(隔年4月落成,文物随即迁入)。11月,战时河南省存放在重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,亦抢运到台湾并存放在台中市糖厂仓库。
国宝迁台之张大千来台 台北故宫各类文物中的最顶级文物,即所谓“镇馆之宝”,如毛公鼎、散氏盘、汝窑、富春山居、快雪时晴、四库全书、鸡缸杯等等。北京故宫的韩滉《文苑图》、张大千临摩敦煌壁画、河南博物院运台文物、日本归还文物。“三希堂贴”(快雪时晴贴、中秋贴、伯远贴,中秋贴次之)、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、摛藻堂《四库全书荟要》。
北沟烟雨之雾峰寻踪 1949年,大部分故宫南迁文物来到了台湾,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,它们被存放在台中市雾峰乡北沟保管。北沟是一处偏僻的农场,物质条件十分简陋,在这里,伴随故宫来台的老故宫人们过着清贫而自得其乐的生活。
北沟烟雨之山村岁月 北沟对于故宫来台文物而言是一段特殊的岁月。人们修建了简单的陈列室,学者,政要和普通的民众从各处慕名而来,欣赏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。1961年,北沟的故宫文物赴美巡回展览,向世界宣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,精巧,绚丽和博大。
北平午门前的感觉 1965年,故宫博物院新馆在台北外双溪建成,北沟文物全部迁至台北,从北沟开车到台北,只需要几个小时,但是故宫南迁文物在这条路上,却走了整整十五年。
青铜记忆之国之重器 青铜器在岁月流转中,逐渐由实用功能演变成了含意深遂的神器,其中鼎更向为国之重器。然而近代战乱却使国之重器辗转流离,文物专家李济、张光直,乃至徐志摩、胡适之、顾立雅等人都或多或少牵连其中。本集将细述青铜器上斑驳纹饰所铭刻的岁月记忆。
青铜记忆之中国文明的开始 不论是清宫的旧物,还是台北故宫引以为豪的收藏,它们都一脉相承,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?在海峡的对岸,它们又命运如何。
青铜记忆之归去来辞 青铜器在岁月流转中,逐渐由实用功能演变成了含意深遂的神器,其中鼎更向为国之重器。然而近代战乱却使国之重器辗转流离,文物专家李济、张光直,乃至徐志摩、胡适之、顾立雅等人都或多或少牵连其中。本集将细述青铜器上斑驳纹饰所铭刻的岁月记忆。
釉彩千年之云破天青 它的天青釉色是上天遗留人世最美丽的瑰宝;它的细碎开片如同金丝铁线变化万千;它的窑变釉彩美如朝晖、灿若云霞;它是自然的灵动,它是复古的美学,它们是后世仰慕追寻的典范。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,技术的精进和气质的娴雅,成就了以汝窑、官窑、哥窑、钧窑、定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瓷器,开创了制瓷业前所未有的繁盛。然而,战火的尘烟,工艺的失传,皇家的垄断,使它们成了近乎绝世的珍品。
釉彩千年之大宋官窑 五大名窑瓷器无疑是台北故宫最引以为豪的收藏之一。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,如何造就了这些让后世仰慕千年的美学典范?千年后在海峡对岸,它们又经历了些什么?
釉彩千年之诗意的窑变 瓷器,曾经是中国给予世界最为熟悉的印象。它们都是中国人在火与土的灵动中,闪现出来的智慧与力量。
瓷中繁花之宣德官窑(上) 瓷器,曾经是中国给予世界最为熟悉的印象。海上丝路贸易的宠儿青花瓷和普通人难得一见的皇家秘器--珐琅彩瓷,都默存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经的荣耀。本集将围绕台北故宫的藏品,透过两岸专家的交流,渐次展开那些凝固在釉色中的尘封过往。
瓷中繁花之宣德官窑(下) 瓷器,曾经是中国给予世界最为熟悉的印象。海上丝路贸易的宠儿青花瓷和普通人难得一见的皇家秘器--珐琅彩瓷,都默存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经的荣耀。本集将围绕台北故宫的藏品,透过两岸专家的交流,渐次展开那些凝固在釉色中的尘封过往。
瓷中繁花之珐琅彩瓷(上)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“瓷胎画珐琅”,瓷器装饰技法的一种。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,后人称“古月轩”,国外称“蔷薇彩”。
瓷中繁花之珐琅彩瓷(下)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。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,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。
玉润华光之玉痴 中国人自古爱玉,延续至今。现今台北故宫万般藏品中,最为人们熟知的仍是玉器——翡翠白菜。五千年来,玉器饱含了国人怎样的文化情感?有多少件故宫藏玉远赴台湾?北京奥运会的“金镶玉”奖牌,将牵引思绪,在温润的流光中,回眸千年的希冀与冥想。
玉润华光之汉玉的巅峰 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同时,继续有所发展,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。
玉润华光之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运用了一整块上等玉料本身的色彩变化,雕出一株浑然天成的白菜。它的菜茎白嫩,菜叶翻卷,叶片上巧妙地雕琢出昆虫,栩栩如生,是中国玉雕艺术上的登天之作。翠玉白菜原是清末瑾妃的收藏,据说是瑾妃随嫁的嫁妆。
巧夺天工之雕橄榄核小舟 在台北故宫众多藏品中,“珍玩”类藏品格外吸引着造访者的目光,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巧和细腻,处处流露着古代宫廷生活细节和帝王的内心喜好。“雕橄榄核小舟”是清代乾隆年间陈祖章的作品,纵1.4公分,横3.4公分,高1.6公分。
巧夺天工之帝王生活的细节 透过这些精致小巧的“珍玩”,还原帝王生活中的真实细节。
巧夺天工之皇帝们的玩具 多宝格被人昵称为“皇帝的玩具箱”,但里面收藏的宝贝绝不可仅被视为皇帝的“玩具”。事实上,多宝格所涵内容之丰富,可谓“上下五千年,东西十万里”皆在其中。
巧夺天工之乾隆的书房 皇帝对于多宝格兴趣浓厚,不仅是因为收藏其中的珍玩价值连城,更主要的是,这些多宝格的设计将“巧”字发挥得登峰造极。本集带您了解乾隆书房内的秘密。
翰墨风雅之曲水流觞 书法,一种中国化的艺术,先人的心灵印迹。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怀素……台北故宫的这些珍藏都曾属于乾隆皇帝一人。60年前,这批旷世之宝来到台湾,沉睡于库房中,它们中的某一个偶尔会在某个秋天被叫醒,陈列在台北故宫光线幽暗的展厅中,唤起人们对时光与古老技艺的回忆。
翰墨风雅之三希堂帖 乾隆十一年(公元1746年)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的《伯远帖》。这三件古代墨宝,被乾隆帝所珍爱,特意贮存在此,不时把玩。其中的《快雪时晴帖》现藏于台北故宫。
翰墨风雅之唐人尚法 唐代书法法度严谨、气魄雄伟,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,具有力度美。
翰墨风雅之漂泊寒食 宋朝,苏东坡被朝廷贬到偏僻的小县黄州已经三年,寒食节的雨水浸透了他的心。想起后山那株海棠,那是盛产于他故乡的花,更能消几番风和雨。他拿起笔写下悲伤的诗《寒食帖》,天下第三行书。900多年后的2004年,为台北故宫量身定做的影片《经过》,浅唱低吟着寒食帖的哀婉--生命遗憾,一碗承受。
翰墨风雅之北宋四家 《寒食帖》是苏轼真迹,天下第三行书。《花气熏人帖》是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代表作。《蜀素帖》是宋四家之一米夫芾代表作,写在一种绢上。质地的特殊和书写的力道。沉着痛快。《澄心堂帖》是宋四家之一蔡襄的代表作。
翰墨风雅之翰墨流长 生命遗憾,一碗承受。苏东坡的《寒食帖》吟唱的又何止一人哀婉。苏东坡与《寒食帖》、黄庭坚与《花气熏人帖》、宋徽宗与《牡丹诗帖》,在书家挥洒翰墨间,交织着一曲台北故宫人与物、古老与现代、拥有与失去的命运之歌。